
以下是关于 EDI(电去离子)产水电导率 的详细解析,包括标准范围、影响因素、异常原因及解决方案,供工程调试或运维参考:
1. EDI产水电导率标准范围
| 应用场景 | 典型产水电导率(μS/cm) | 超纯水要求(如半导体)|
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常规工业用水 | 0.1~1.0 μS/cm | ≤0.1 μS/cm |
| 制药/生物工程 | 0.05~0.5 μS/cm | ≤0.055 μS/cm(USP标准) |
| 高压锅炉补给水 | ≤0.2 μS/cm | - |
| 电子级超纯水 | 0.056~0.1 μS/cm(18.2 MΩ·cm)| 需搭配抛光混床 |
2. 影响EDI产水电导率的关键因素
(1)进水水质(RO产水)
电导率:RO产水电导率应<20 μS/cm(理想值<10 μS/cm)。
CO含量:>5 ppm时会形成H/HCO,升高产水电导(需调节RO进水pH或脱气)。
硅/硼:难被EDI去除,可能导致电导率隐性升高(需RO预处理控制)。
(2)操作参数
| 参数 | 优化范围 | 异常影响 |
|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电流/电压 | 根据模块规格调整 | 电流过低→离子迁移不足→电导率升高 |
| 流量 | 设计流量的±10% | 流量过高→接触时间不足 |
| 水温 | 15~25℃ | >30℃时离子扩散加快,可能超标 |
(3)EDI模块状态
膜堆污染:钙镁结垢(硬度泄漏)、有机物/胶体堵塞流道。
树脂失效:长期运行后树脂破碎或交换容量下降。
电极老化:极水室腐蚀导致电流效率降低。
3. 电导率异常原因及处理措施
(1)电导率突然升高(如从0.1→1.5 μS/cm)
可能原因:
RO膜破损或密封圈泄漏(检查RO产水电导率)。
EDI电流异常(测量直流电压是否稳定)。
模块内部短路(联系厂商检测电阻)。
应急处理:
1. 降低产水流量10%~20%。
2. 短时提高运行电流10%(避免持续超限)。
(2)电导率缓慢上升(如每月升高0.1 μS/cm)
可能原因:
树脂逐渐失效(监测再生周期)。
进水CO积累(安装脱气膜或加碱调节RO进水pH至8~8.5)。
长期措施:
化学清洗(0.1% NaOH+0.1% HCl交替清洗)。
更换部分树脂或膜片(视模块设计而定)。
4. 维护建议
每日监测:对比RO产水与EDI产水电导率差值(正常差值≤5 μS/cm)。
每月维护:
检查极水流量(通常为总进水量的5%~10%)。
校准电导率仪(使用标准KCl溶液)。
年度检修:
拆解模块检查结垢/污染(重点观察浓水室隔网)。
5. 特殊案例参考
高硼水源:EDI对硼去除率仅50%~70%,需在RO前投加NaOH提高pH至>9.5。
低电导率RO产水(<5 μS/cm):需补充少量NaCl(0.1~1 ppm)维持EDI电流效率。
若电导率持续超标,建议进行 **水质全分析**(重点检测SiO、CO、TOC)。